中文版



” 你来自哪里? ”

或许,这是人在旅途中最常被问及的问题之一。他在漂泊的异域生活中远看近看,逐渐意识到属于自己的家还未来到。那么现在,对于这位寄居者来说,不正是最好的时机来构筑他的家吗?


白纸

2022.11,A4纸


一页建筑

2022,2mm合板CNC切割加工


形之引擎 (4)

2022,3D打印于布料长:约60 cm

自然界中看似复杂的形式,如果暂且不论客观原因的影响,其背后往往是简洁的原理不断迭代所产生。比如大树的枝繁叶茂、人体中的多样细胞、宇宙中的螺旋星云,是分支branching、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等原理蕴藏其中。形之引擎系列的创作正是受大自然中生形法则的启发,通过设计简洁的生形原理来衍生出蕴含丰富细节的造型可能性。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母亲

2022


战争

2022

战争不只是一国与另一国的搏斗,更是光与暗的较量。或是围观或是深处其中,人的内心都在被一杆秤度量着。时间或长或短,最终光明总会得胜。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谿山行旅

2021, 虚拟渲染

祢铺张穹苍,划定诸天;众山因祢而起,万树为祢欢唱。祢隐藏自己,吸引诚心寻找的人。登山的人,祢为他安定脚下的石路;奔波的人,祢送去凉风爽其筋骨。祢的名字是 耶和华,行旅起点与终点,祢都在那里。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入侵的园子

2021, 虚拟渲染

有那么一个园子,从起初就枝繁叶茂。那里的大地光洁明亮,湍湍河流滋润百木。飞鸟不惧振枝之声,鱼儿不藏水深之处;骏马不有孤独之时,群羊不忧无水之地。影子都一同歌唱,色彩也从不退场。嘻嘻哈哈,不绝于耳;林林种种,生生不息。这时,这园子,或深或浅,正入侵你我心里;或远或近,我们都避不开他起初就发出的呼唤。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自画像

2021, 虚拟渲染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形之引擎 (3)

2021,纸板长:40 cm

“形的引擎是什么?”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形之引擎 (2)

2021,纸板长:40 cm

“形的引擎是什么?”


形之引擎 (1)

2021,纸板干漆板,长:40 cm

“形的引擎是什么?”


关系

2021, 油画棒, 24 x 33 cm

“如何用图形描述社会中个体间的关系?”


看不见的真相

2021, 水墨, 24 x 33 cm

“你渴求真相吗?”

在2020年的美国大选之时,主流媒体历史性的失民心到最甚。在这期间,空气中似乎到处弥漫着人们渴求大选真相的气氛。数以万计的群众相信真相不能被掩盖。


免疫细胞

2020, 水墨+色粉笔, 33 x 24 cm

“什么吞吃死亡?”

人类的免疫系统是最有效的武器来抵抗新冠病毒的入侵。免疫细胞与病毒的搏斗过程展现了生命终将吞吃死亡。


连接 (3)

2020, 水墨+铅笔, 33 x 24 cm

” 新冠疫情下的城市封锁期间,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秩序和形状 (2)

2020, 水墨+色粉笔, 33 x 24 cm


连接 (3)

2020, 水墨+铅笔, 33 x 24 cm

“新冠疫情下的城市封锁期间,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连接 (3)

2020, 水墨+铅笔, 33 x 24 cm

“新冠疫情下的城市封锁期间,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互动

2020, 水墨+色粉笔, 33 x 24 cm

“上帝与人互动的轨迹是什么形状?”


天空

2019, 油画棒+色粉笔, 33 x 24 cm

“为了理想,你和我一起吗?”

这件作品是受到香港Beyond乐队创作的歌曲“海阔天空”的启发。2019年香港民众借此歌在反送中运动中表达对自由的诉求,歌词片段如下: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了的心窝漂远方,风雨里追赶,雾里分不清影踪,天空海阔你与我可会变 (谁没在变)。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一刹那恍惚,若有所失的感觉,不知不觉已变淡心里爱 (谁明白我)。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神经细胞

2019, 水墨+彩铅, 24 x 33 cm

”如何来描绘社会中个体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之间就像是神经网络里的一个个神经元细胞,彼此独立而又紧密连接。每个神经元感知周围的环境并把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进而指令集体做出反应。个体间的链接,复杂多变并且难以预测,所组成的整体,高度精密而又带有脆弱性。


自由

2019, 水墨, 24 x 33 cm

”如何描绘自由的形状?“

自由是向上的,摆脱重力必会在地面扬起尘埃;自由是疼痛的,挣脱枷锁伤口还待愈合;自由总是那么迷人。


向上!

2019, 水墨, 24 x 33 cm

”哪里是归属?“

向上!离开地面,向上吧!


相遇

2019, 水墨+色粉笔, 33 x 24 cm

”我们在等谁呢?“

说到底,不满足,都是在等那终于能令自己满足的那位。那就象是相恋,你的等待明亮了自己的棱角,所等到的,也是同样的明亮。


黑色中的彩色方块

2019, 油画棒, 40 x 30 cm


分别

2019, 油画棒, 40 x 30 cm


秩序和形状

2018, 水墨+色粉笔, 33 x 24 cm

”如何描绘秩序所生发的形状?“

这是一组使用水墨所创作的作品。画面中各样的形状都是遵循着一定的生形规则。例如,环绕色点而画出的曲线,以色点为圆心旋转的墨块,等等。


祈祷的棚子

2018, 建成

”祈祷是什么?“

祈祷是从短暂到永恒的连接。这个棚子在诸多方面营造了短暂的氛围,搭野外帐篷用的橛子、活扣绳结、可移动的车轮都渲染出这个棚子明确的临时性格。当人进入棚内,顶部的开口会自然引导视线望向天空——永恒的造物主所创造的受造物。


婚礼帐篷

2018, 建成, 2mm胶合板, Hephzibah Global Ministry赞助

“什么是新家庭的起点?”

在犹太文化中,新郎与新娘会站在一座棚子下面举行婚礼。这棚子象征了这对新人将要组成的新家庭,棚子之上覆盖一条祈祷时会用到的盖头巾,以寓意上帝的保护和祝福。


住棚式茶室

2018, 建成, 干漆制法+麻布, 由东京艺术大学金田研究室支持

“怎样引擎文化革新?”

在这个日本茶室的设计中,灵感来自于犹太文化中庆祝住棚节时搭建的临时棚子。住棚的空间通常是四围被布料包裹,人们在其中暂住七天,透过小窗欣赏造物主创造的天空和星辰。如果用布来营造一所茶室会怎样呢?就这样,以材料属性为桥梁,接连起两处不同的文化,住棚所蕴含的外倾式宇宙观和茶室的内倾式宇宙观首次融合在了一起。


起点

2017, 水墨, 33 x 24 cm

”我们的起点?“

几滴墨汁砰然落于纸面,溅开的墨点急速向四面八方扩散。如果在中国古代存在第一位使用墨汁的人,那他看到这副画面时,想到了什么呢。


Emotional Nature

2016, pastel on paper, 33 x 12 cm

“How to describe the nature by emotion?”

These pastel painting describe the nature elements such as wind, season, mountain, cloudy, moist, etc, through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Poetic Space

2014, propasal

“What is the modern questions of the Chinese are facing to?”

These proposal models are trying find out one solution to arouse modern Chinese people to think in creative spaces inspired by Chinese poetries.



一座城一座山

2014, 提案

“北京怎么了?”

北京病了,这是由于经济发展过快而导致的营养不良。这个提案批判了北京CBD核心区的超高层规划,取而代之以一座山来承载整座城市的精神治愈场。


%d 博主赞过: